在商业航天的“大航海时代”下,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日新月异。投资人说特别推出“问天”系列,通过深入采访普华资本、碧桂园创投、国科嘉和、必赢电子游戏网站、蓝箭航天、星际荣耀、星河动力、九天微星等头部科技投资人、商业火箭项目以及卫星企业等,让更多公众了解我国商业航天领域里的技术探索、发展现状、亟待解决的技术痛点。
今天投资人说推出问天系列第6篇,专访九天微星创始人谢涛。
以下是他的核心观点:
1、卫星互联网是未来10年最大的看点。成长期企业若仍局限于单点突破,有可能错失规模化增长的机会。
2、卫星短周期、低成本、批量化研制和生产成为行业提速的先决条件,传统的卫星制造模式难以满足快速组网对产能的庞大需求。目前国内微小卫星年产能不到100颗,因此至少还有90%缺口。
3、当下最先受益的是以卫星批量化制造、火箭发射、测控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业务为主的企业,第一轮红利将持续5年左右。考虑组网卫星达到设计寿命后陆续拉动的补网需求,市场规模会呈现周期性增长。
作者 | 莫莫
来源 | 投资人说(touzirenshuo)
商业航天赛道又有新利好。
3月7日,全国政协委员、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:
“国家正在规划和研制空间互联网卫星,并发射了试验卫星,国家还将组建成立‘国网’公司,专门负责统筹空间互联网建设的规划与运营。”
这意味着,发力卫星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势所趋。
与此同时,早在2019年即深度参与国家卫星互联网“新基建”的民企九天微星,也迎来了又一个里程碑。
其位于唐山的卫星工厂完成一期生产厂房主体建设,预计将在今年6月底进入生产设备试运行阶段。
唐山卫星工厂是首个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立项的民营卫星工厂项目,也是中国第一个落地建设的民营卫星工厂。
据了解,这一卫星工厂建成后,将实现短周期、低成本、灵活批量化生产50~700公斤级卫星。
九天微星创立于2015年,成立之初以卫星互联网为目标,只是当时的社会条件、技术积累、资金规模尚不成熟,该团队选择转变路径,先从卫星物联网起家。
在2018年2月和12月,九天微星分别成功发射了“少年星一号”和7颗“瓢虫系列”卫星,完成了卫星物联网的系统级验证,并实现了不错的商业变现。
2020年,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范畴后,行业迎来关键节点,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。
九天微星也开始“回归初心”,在卫星互联网赛道上持续发力。
技术与市场双轮驱动,九天微星走出了一条从卫星物联网到卫星互联网的跨越之路。
据创始人谢涛透露,公司在2021年有望实现5倍业绩增长,订单达到数亿元。
图注:九天微星创始人谢涛
2021年初,九天微星获得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(以下简称“中网投”)亿级战略投资。这是其完成的第七轮融资,也是“国家队”中网投首次布局民营航天领域。
01
卫星互联网是未来10年最大的看点
Q:
您将卫星互联网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,请详细讲一讲您对此的理解。
A:狭义上的卫星互联网即太空高速通信网络,也就是马斯克他们的星链正在做的事,利用多颗卫星形成宽带通信网络覆盖。
这一业务其实更适合地广人稀的国家和地区,解决无基站区域的通信需求。
广义的卫星互联网,基于通信、导航、遥感技术提供卫星网络解决方案,赋能各个行业。
其中,卫星作为基础设施,相当于太空中的移动铁塔,未来可以搭载各种载荷和传感器,组网形成太空中的分布式计算平台。
通过与5G、工业互联网、物联网结合,催生丰富的应用场景:搭载5G的载荷,可以满足宽带通信;搭载摄像头,就能实现遥感;加上导航增强,就能支持自动驾驶。
想象一下,当地球被成千上万颗这样的低轨卫星包裹,万物互联将成为现实,最终汇聚海量的时空大数据,服务智慧城市和智慧地球。
成长期企业仍局限于单点突破,有可能错失规模化增长的机会。这是我对广义卫星互联网的展望,及其未来价值的判断。
Q:
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市场规模分别有多大?
A : 从产业链自上而下来看,可能会出现1:2:7的效应。
假设在卫星研制、发射、地面设施等基建上的投入是1000亿左右,那么中游星座运营商的收益将达到2000亿,基于卫星互联网的地面终端和行业应用,市场规模可能会达到7000亿。
Q:
在这样庞大的商业效应中,谁将成为最先受益的一波企业?
A:最先受益的是以卫星批量化制造、火箭发射、测控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业务为主的企业。
其次是星座运营商。中国的基础运营商将以国有为主,商业公司可以去做代理或者虚拟运营商业务。
最后是终端制造商。如车载、机载、船载等场景下的卫星终端,和基于终端产生的各类行业应用。
Q:
最先受益的卫星制造企业面临的红利期有多长?
A:第一轮红利将持续5年左右,并且会呈现周期性增长。
因为现在主流的星座组网方案中,大多卫星的设计寿命是5年,需要定期发射新的卫星作为补充。
Q:
未来十年,卫星行业最大的看点是什么?我们可以期待卫星企业走向多大的规模?
A:卫星互联网是未来10年最大的看点。
卫星的总装和批量化制造进入放量增长阶段。它是一个基本盘,能把人才、技术等生态要素都带动起来。
卫星制造的市场空间是百亿元量级。
卫星终端和行业应用,未来如果形成天地一体化通信数据服务,市场规模会是千亿元量级的。
02
预计2021年业绩实现5倍增长
Q:
反馈到九天微星的企业发展上,您是怎样基于自己对卫星互联网的预判去做路径布局的?
A:整体上围绕广义的卫星互联网在做路径规划。
九天微星的定位是低轨小卫星的全产业链服务商,为政企客户提供商业卫星定制、星座核心服务和行业终端应用。
这三类业务都是从卫星互联网延伸出来的,并且在通过三个事业群同步推进。
基于狭义卫星互联网,我们为基础运营商提供一站式服务,从星座设计论证,到卫星研制批产,再到卫星终端研发和运营模式咨询。
在服务卫星互联网运营商的过程中,不断丰富自己的技术体系,进而去拓展专网客户,为其快速部署小规模星座。
向产业链下游延伸,探索融合卫星通导遥应用的行业解决方案。
Q:
这样的路径为九天微星带来了什么?
A:预计2021年业绩对比2020年将达到5倍左右的增长。
今年行业在提速,我们在环境保护、国土资源、智慧农业、交通物流、智慧政务、科研教育等方面都开拓了行业客户,订单将从一季度开始大幅增长。
无论在狭义的卫星互联网,即太空高速通信网络,还是在广义的卫星互联网,即基于通信、导航、遥感技术提供行业解决方案,我们的市场都在稳步扩大。
Q:
九天微星在行业中的竞争壁垒和竞争优势是什么?
A:九天微星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多方面的。
很多时候,客户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颗卫星,而是一站式的服务。九天汇聚了来自航天、通信、互联网和垂直行业的人才,具备跨界的能力。
我们除了能为客户设计、研制卫星,还能帮客户梳理业务痛点,倒推如何部署、如何验证、如何提供增值服务,帮助客户用最低成本实现业务增长,为客户的客户创造价值。
此外,我们的机构股东多数是产业资本,除了资金支持,还会为我们带来了拓展行业应用的关键资源,可以快速验证与产业融合的解决方案。
比如天使轮投资方必赢电子游戏网站进来以后,帮助我们与7321必赢app下载院建立了从技术到应用的合作;
中航产投进来后,我们开始探索卫星互联网在航空领域的应用。
03
技术和市场双轮驱动
Q:
为什么提前布局建立自己的卫星工厂?
A:我们在2017年启动卫星工厂的方案论证,当时已经预判到,行业到了变革卫星制造方式的临界点。
航天发展这么多年,卫星作为高科技产品,停留在少批量多型号、以手工打造为主的生产阶段。
卫星互联网纳入“新基建”,倒逼卫星制造进入“工业化”阶段。
短周期、低成本、批量化生产成为行业提速的先决条件。传统的生产模式难以满足快速组网对产能的庞大需求。
图注:九天微星卫星工厂将于年中建成投产
Q:
您认为,在卫星互联网的作用下,卫星产能有多大的缺口等待填补?
A:近地轨道未来应该会部署10万颗卫星。
其中来自美国的可能会有5~6万颗,来自中国的有3~4万颗,来自英国和印度、俄罗斯等其他国家的会有1~2万颗,这是对于终局的判断。
你可以看到,仅Space X这一家企业,在一年半时间就发射了1000多颗星。
如果要实现3~4万颗卫星的规模,往后几年可能每年都要部署上千颗卫星。
但是目前国内微小卫星年产能不到100颗,所以至少还有 90% 缺口。
这10万颗卫星,前期是以狭义的卫星互联网,即宽带通信为主的。后期可能演进到广义上的卫星互联网,即通导遥一体化的卫星应用融合网络。
Q:
2021年九天微星有哪些重要节点?
A:今年将会围绕卫星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加强研发,主要体现在四个方向:
一是单机的芯片化,提高卫星的集成度;
二是卫星的智能化,丰富星务软件的策略模型;
三是通信天线的性能突破。在同样的功率、体积、质量下,实现更好的通信效果;
四是地面终端方面,兼容卫星网络的宽带、窄带技术方向,预研对标国际先进的车载、船载平板终端。
重要节点有两个:第一,卫星工厂完成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。第二,200公斤级高通量卫星交付发射。
04
商业航天想要走得更远,
需要产业各环节切换到客户思维
Q:
当下的卫星行业发展中还有哪些制约因素,行业尚存在哪些痛点?
A:商业航天要走得长远,取决于卫星应用给各行各业带来多大价值。
卫星应用有价值了,卫星制造商就有持续客户,火箭制造商也会有持续的订单。
但是卫星应用的拓展又受限于整个行业提供的价格水平,以及商业航天企业对客户需求的理解。
这些因素是互相制约的。
传统卫星行业有重技术轻市场的惯性,九天微星坚持技术和市场双轮驱动。
我们会一边做市场,一边提升技术。提升的这部分,再用于拓展和服务更多的市场客户。
Q:
降成本的关键是什么?
A:关键在于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。这不是一个可以单点击破的问题。
除了通过批量化生产来降低成本,具体到元器件、单机和分系统层面,我们希望从体制内出来的供应商能够转变思路,大胆采用一些新技术,把成本再降一个等级,甚至降一个数量级。
当卫星研制、发射成本都能显著降低的时候,定制化应用的客户就会开始增多。
一句话来讲,希望整个产业的参与方都能深入了解客户需求,用更加市场化的思维去发展。
Q:
当下有哪些已经被验证的卫星应用场景?以及未来有哪些应用场景值得探索?
A:第一个爆款应用其实SpaceX已做出来了,星链使狭义的卫星互联网成为现实。卫星物联网作为增量市场,也走过了场景验证期,进入规模化拓展阶段,其服务对象具有广域分布或者大范围流动的特性,大多是贵重资产,如工程机械、石油管线监测或远洋集装箱监测等,客户的支付能力较强。
此外,全天候、全时段的陆地资源监测以及灾害预警需求显著增长,市场空间不容小觑。